西安報業傳媒集團 數字報刊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六研究院衛星式柔版印刷機。



西安近代化學研究所寬溫液晶顯示材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文/記者楊斌鵠實習生譚穎圖/記者馮煒

開欄語

黨的十九大將於10月18日在北京召開。為進一步突出我市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追趕超越”定位和“五個紮實”要求的生動實踐,全面展示我市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殷切期望和要求的積極作為,營造喜迎十九大的良好輿論氛圍,即日起,本報開設“落實‘五個紮實’的生動實踐——‘追趕超越’在西安”專欄,深入展示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習總書記來陜視察以來,我市在經濟發展、農業現代化、文化建設、保障改善民生、全面從嚴治黨等方面取得的新成就、展現的新變化、奔跑的新速度。

9月15日,“2017西安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將於11月7日-8日在西安市隆重舉行的消息剛剛發佈,中科院西安光機所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米磊就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轉發瞭這條消息。

作為“硬科技”概念的提出者,米磊博士對此非常關註,他的思緒一下子回到瞭2015年2月15日。那一天,在中科院西安光機所產業化展示區,習近平總書記仔細瞭解該所在產業化方面取得的成就,米磊向總書記介紹瞭他們研發的心血管內窺掃描OCT。

“當時習總書記強調,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必須靠自力更生。科技人員要樹立強烈的創新責任和創新自信,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面向國際科技發展制高點,努力多出創新成果,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傢多作貢獻。我們倡導的‘硬科技’,就是高精尖的核心技術,與‘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一致,與國傢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精神一致。現在首屆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將在西安舉行,也是我們科技工作者踐行習總書記囑托的一項成果。”米磊告訴記者。

近兩年來,西安這座世界歷史文化名城正通過持續的科技創新,建設國傢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傢軍民深度融合創新示范區、西部具有較強帶動力和重要影響力的創新高地,打造“一帶一路”創新之都以及“一帶一路”創新中心,用實際行動踐行“追趕超越”!

發源於西安的“硬科技”漸成西安新品牌

中科院西安光機所創建於1962年,是中國科學院在西北地區最大的研究所之一,是國內外著名的高速成像專業研究機構。經過50多年的發展,該所現已成為一個以戰略高技術創新與應用基礎研究為主的綜合性科研基地型研究所,為服務國傢戰略發展和地方經濟建設作出瞭突出貢獻。2015年2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視察期間,專程來到位於西安高新區的中科院西安光機所參觀。據在場人員回憶,總書記表示,看瞭光機所以後,對科技創新充滿瞭信心。

近年來,西安光機所大膽改革,提出“拆除圍墻、開放辦所”的思路,走出理念保守、體制單一、資源封閉、缺乏活力、研發設備閑置、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困境。通過體制機制變革加快知識擴散、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使得科技與金融對接、科技與市場對接、產學研深度融合,形成科研創造價值並反哺科研與社會的良性循環科研價值鏈,推動國傢及地方經濟的轉型升級,推動地方經濟健康快速發展。截至目前,西安光機所先後引進15名國傢“千人計劃”專傢、35名“百人計劃”專傢、70多個海外創業團隊;已孵化培育190傢高科技企業,其中7傢企業已掛牌“新三板”,帶動就業6000餘人。

西安光機所下屬的科技創業孵化器中科創星提出瞭“硬科技”(Hard&CoreTechnology)理念,把硬科技定義為:“以人工智能、基因技術、航空航天、腦科學、光子芯片、新材料等為代表的高精尖科技。區別於由互聯網模式創新構成的虛擬世界,屬於由科技創新構成的物理世界;是需要長期研發投入、持續積累才能形成的原創技術;具有極高技術門檻和技術壁壘,難以被復制和模仿;是對人類經濟社會產生深遠而廣泛影響的革命性技術,是推動世界進步的動力和源泉。”該理念目前在科技界得到廣泛認同。

今年5月27日,“創業西安”活動走進西安光機所先導院,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永康來到光機所與創業小夥伴座談交流。王永康強調,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光機所調研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圍繞創新驅動,研發更多核心技術,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營造優秀創新創業環境,打造大西安的“硬科技”。王永康對光機所提出三點希望:一是要繼續當好西安改革發展的領頭羊,在積極服務國傢戰略的基礎上,拆除圍墻、開放辦所,發揮“一院一所”模式作用,為地方經濟多作貢獻。二是要繼續當好西安創新發展的領航者,強化具有核心技術、發明專利、不易被模仿的“硬科技”,打造特色科技創業小鎮。三是要繼續當好西安創業孵化和創業生態建設的示范基地,幫助科技創業企業加快成長。

目前,我市硬科技發展已經具備一定基礎。首先,西安科技資源優勢穩居全國前列;其次,園區、基地和平臺承載能力顯著增強,大西安地區已經形成瞭全鏈條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同時,西安在航天、軍工、人工智能、通訊、光子制造、生物醫學等領域走在瞭國內前沿。2017年1月,國內首個“硬科技”小鎮在西咸新區灃西新城建設落成。“我曾將美國矽谷的發展史與西安做過對比:矽谷崛起的要素如科教資源優勢、科技企業孵化、創新生態雨林等,西安並不匱乏,甚至遠遠優於矽谷。相信隨著‘硬科技’在西安的發展,西安是有機會成為下一個矽谷的。”米磊告訴記者。

即將在今年11月舉辦的“2017西安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將以“硬科技改變世界·硬科技發展西安”為主題,邀請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傢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傢和地區的“硬科技”領域代表和阿裡巴巴、華為等中國科技企業領軍人物齊聚西安,共繪西安“硬科技”發展藍圖。同時,首屆“全球程序員節”也將於2017年11月9日-10日在西安盛大開幕,西安將以舉辦“全球程序員節”為契機,以更大力度助力“數字一帶一路”的建設,打造絲路“新矽谷”。

讓科技工作者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視察期間,對科技工作者充滿關愛和期望。西安光機所的楊小君當時也有幸見證瞭習總書記的“來訪”,感到分外激動,“以前隻知道總書記重視科技創新,通過近距離接觸,更深刻體會到總書記關心科技、關愛科研工作者,幹科研更有動力,也倍感壓力。”

我市高校、科研院所資源豐富,科技人才眾多。為瞭激發廣大科技工作者創新創業熱情,提高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率,我市把推進高校院所“三權”改革作為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工作重點工作之一。市科技局與市檢察院提出瞭《關於促進科技創新與成果轉移轉化工作提供法律保障的有關建議》,制定瞭《關於依法保障和促進科技創新的實施意見》。市科技局明確瞭高校院所推動科技成果“三權”(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落地、建立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完善人才評價機制、深化科技金融(基金)合作、建立新型研發機構等十三項改革內容。具體工作中,各試點單位通過健全成果轉化利益分配新機制、完善科技人員分類評價體系、落實科技人員離職創業保障,破除束縛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障礙;通過優化財政研發資金投入方式、健全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建立多元化投融資體系,助力科技企業持續創新發展;通過大力培育美國商標註冊推薦新興產業集群,把產業引領、企業承載、專業服務做大做實,促進更多的科技成果在本地轉化。目前首批10傢試點單位共出臺成果轉化管理辦法、科研人員評價和職稱評定辦法等各類政策20多項。成立專業技術轉移機構10餘傢,技術轉移隊伍達300人。設立西北大(微種子基金、種子基金)、西科天使三期、光電先導基金、西交種子基金、西交科創基金等各類創業種子基金,規模達到40.3億元,建設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培育成果轉化項目217項,孵化企業90傢。

記者瞭解到,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工作開展以來,各試點單位結合自身優勢,形成瞭各具特色的創改模式,初顯成效。西安光機所堅持“開放辦所、專業孵化”,率先提出“硬科技”理念,圍繞光子制造、光子信息、生物光子三大方向進行項目研發佈局;探索科技+金融模式,設立西科天使基金;創辦中科創星國傢級孵化器,建設光電子集成共性技術平臺、軍民融合創新平臺、青年創客社區、專業化眾創空間等創美國商標申請費用新創業載體,形成瞭“研究所+天使基金+孵化器+創業培訓”特色鮮明的科技創業生態體系;通過股權激勵、鼓勵混合所有制、企業社會化等措施,充分釋放科技人員的創新創業活力。

西北有色院深化“三位一體、股權激勵、資本運作、軍民融合”創新模式,實現瞭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有效激發瞭科技人員創新活力和成果轉化動力,破解瞭產業發展資金不足的難題,形成瞭科研、中試、產業化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

西安交大出臺瞭《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明確科技人員可對其科技成果采取轉讓、許可、作價入股及混合實施等方式進行轉化;並探索整合各類社會力量和資源來完成科技成果轉化的新模式。目前已成立東汽研究院、長虹研究院、沈鼓研究院、交大-西電研究院、平高研究院、陜煤化研究院等一系列校企合作研究院,打造集科學研究、技術開發、高技術產品試制於一體的新型產學研基地。

西安理工大學積極組建科技成果推廣網絡,在與學校學科和科研特色相關的各行業選取一批校友作為兼職技術經紀人,推廣學校科技成果,並按照實現技術貿易額進行獎勵。西北大學與延長石油集團建立瞭校企合作研發平臺——“延長-西大”先進技術研究院。

“一帶一路”創新中心建設踏上征程

在今年5月召開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習近平主席莊嚴宣佈,中國願同各國加強創新合作,啟動“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美國商標申請開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科技園區合作、技術轉移4項行動,共建21世紀科技絲綢之路。

作為絲綢之路起點城市、全國著名的科教之城,面對國傢戰略和歷史機遇,西安應該怎麼做?今年1月召開的市第十三次黨代會給出瞭答案,明確瞭我市今後5年的發展定位和奮鬥目標:“聚焦‘三六九’,振興大西安”。其中,建設絲路科創中心是我市今後5年奮鬥的重要目標之一,並要求全市創新活力明顯提升,創新能力等重點領域的主要指標分別比2015年翻一番;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20%以上;研發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5.6%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3%以上;技術市場交易額突破1000億元;專利申請量超過10萬件。

在去年出臺《關於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打造“一帶一路”創新中心的實施意見》的基礎上,今年年初我市又出臺瞭《西安市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打造“一帶一路”創新中心實施細則》,堅持軍民深度融合發展和統籌科技資源改革主攻方向,增強全面創新驅動和全面深化改革雙引擎,加快實現創新引領和追趕超越,全面推進“一帶一路”創新中心建設。

作為國傢系統推進8個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域之一,我市以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工作為抓手,進一步理清創新改革工作思路、找準改革路徑和突破口,2017年的創改工作取得瞭新進展、實現瞭新突破。在軍民融合改革試驗方面,設立瞭30億元軍民融合基金、10億元成果轉化基金、5億元科技風險準備金和30億元人才專項資金。2015年軍民融合產業規模1450億元,2016年達到1600億元,2017年有望突破2000億元。同時,加快軍民融合承載區建設,以“一區兩園三基地”作為軍民融合產業的有效承載;選擇瞭10傢軍工企業及科研院所作為試點,進行軍工單位改革試驗;創建國傢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梳理瞭267個總投資5022億元的軍民融合重點項目;依托西安科技大市場,實現瞭國傢知識產權運營軍民融合特色平臺線上交易系統正式上線運行,開展國防專利解密交易;積極創建國傢級軍民融合產業標準化示范城市,促進軍民技術雙向轉移和標準創新與技術創新深度融合,推動軍民融合產業標準化;探索加快四證聯合審查辦理方式。

在統籌科技資源改革試驗方面,加快推進西安國傢統籌科技資源示范基地建設和西安高新區國傢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促進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率近兩年提高瞭10%,R&D占比超過5%,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速達到18.6%。啟動瞭交大西部創新港、中科院西安科創中心、西北軍民融合谷、西工大“翱翔小鎮”等一批重大項目,以國傢分子醫學轉化中心(國際醫學先行試驗區)、國傢授時系統、特種飛行研究院、陜西軍民融合研究院、3D打印特色小鎮等一批具有標志性、重大性、功能性、平臺性的大項目,支撐西安國傢綜合科學中心建設。

在科技服務建設中,以“西安科技大市場”為核心的創新服務體系,逐步形成瞭可復制的科技大市場“西安模式”。2016年初,西安科技大市場承接瞭第一個域外創新體系建設任務——河南濟源科技大市場,運行首年的突出成效得到瞭濟源市委、市政府、河南省科技廳的高度認可。今年4月,運營的第二傢域外大市場——山西運城科技大市場也已經正式建成運行。未來5年,西安科技大市場將重點實施“1233”工程,即將現有“三網一廳”區域科技創新綜合服務體系全面升級為輻射全國的科技創新雲服務平臺。同時,打造科技資源大數據中心和技術轉移概念驗證中心兩大支撐中心,構建軍民融合標準化研究院、科技服務研究院和技術轉移研究院等三大智庫,以及知識產權保護服務聯盟、技術經理人協會、高端創新人才服務聯盟等三大行業組織;全力打造國傢西部最大的技術交易中心。力爭到2021年,建成10個區域技術轉移交易中心、整合20傢國際一流的第三方平臺、培育30傢高成長性科技服務企業、輻射國內外50座城市、連通全球100所知名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500傢高新技術企業工作站點,跨區域平臺年技術交易總額占全國比重達到10%以上,推動西安市全市技術交易額和科技服務業實現“雙千億”發展目標。

今年1月,我市還出臺瞭關於《加快西安國傢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的若幹政策措施》,提出將西安高新區建設成為我國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大眾創新創業生態區、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對外開放合作先行區,打造“一帶一路”創新之都,加快建設西安國傢自主創新示范區,推進西安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和創新型城市建設,更好地發揮西安高新區在全市追趕超越的排頭兵作用。截至2016年底,高新區共有外資企業1184傢,占全市外資企業總數的49.73%;投資總額210億美元,年營業收入1100億元,進出口額達186億美元;其中,79傢世界500強企業在高新區設立瞭170個獨立法人和分支機構。三星、美光、應用材料、強生、霍尼韋爾、華為、中興、比亞迪、法士特等一大批國際、國內龍頭企業以及Intel研發中心、IBM研發中心、GE創新中心等40多傢世界500強企業研發中心落戶高新區。
arrow
arrow

    bld115xv9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